NEWS行业新闻

采购部凌晨收到涨价通知:比砍价更难的,是学会“聪明采购”

凌晨2点,采购部李姐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因原材料涨价,XX供应商下周起供货价上调15%。”她盯着屏幕上的红色提醒,在工作群敲下:“明天全员提前到岗,重新核价!”
这不是个例。最近《2024企业采购成本报告》显示,超60%的采购团队经历过“突发涨价”,38%的人因临时换供应商导致交付延迟——当代采购的难,早已不是“砍价”,而是在不确定中找确定

痛点共鸣:采购的“三重困境”

这次涨价风波,撕开了采购行业的真实痛点:

1. 信息差的“迷雾战”
某制造企业采购主管说:“上次找五金件供应商,线上查了10家,3家资质造假,2家报价虚高,最后只能开车200公里去工厂验厂——时间都耗在‘辨真假’上了。”

2. 成本与质量的“跷跷板”
《采购决策白皮书》数据:72%的采购人员被要求“降价5%”,但过度压价导致34%的企业出现“低价低质”问题(比如用薄钢板代替标准厚度,半年后设备故障率上升)。

3. 跨部门的“背锅侠”
技术部要“高性能”,财务部要“低成本”,生产部要“快速交付”——采购夹在中间,稍有不慎就成“众矢之的”。前几天还有采购朋友吐槽:“上周选了性价比高的供应商,结果交期晚2天,生产部直接说‘早知道该听我的’。”


专业破局:聪明采购的“反套路”方法
但我们也发现了一批“破局者”:某新能源企业采购团队,去年在原材料暴涨30%的情况下,不仅没超预算,还把交付准时率从85%提到92%。他们的3个方法,值得所有采购参考:

方法1:用“数据”代替“经验”——建立供应商“动态画像”
传统采购靠“老关系”“熟人推荐”,但这家企业用了套“供应商数字档案”:

  • 记录历史履约率(如A供应商近12个月准时交付率98%,B供应商仅75%)


  • 标注隐性成本(如C供应商报价低5%,但物流费高3%,综合成本反而更高)


  • 预警风险(比如某供应商近期被列入“环保整改名单”,系统自动标红)

方法2:从“对抗”到“共生”——把供应商变成“合伙人”

以前采购总想着“压价”,现在他们换了思路:

  • 共享需求计划(提前3个月告知生产排期,让供应商按需备货,降低仓储成本)


  • 共同优化流程(比如和包装供应商一起设计“可循环包装箱”,双方各省10%成本)


  • 长期合作返利(承诺年度采购量超100万,供应商主动给出“保价协议”)


 方法3:用“工具”解放“人脑”——让采购从“体力活”变“技术活”
他们引入了智能采购系统,能自动做3件事:

  • 比价:同步100+平台实时报价,标出“历史最低价”和“异常高价”


  • 验真:一键核查供应商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过往纠纷)


  • 协同:拉通技术部、财务部、生产部在线批注需求,避免“信息传丢”

价值升华:采购的终极意义,是为企业“创造确定性”

XX供应商涨价的风波终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采购不是“买东西”的配角,而是企业的“风险守门员”——你选的每一个供应商,都在为生产、销售、甚至品牌口碑“打底”。

最后想对所有采购说:
不必焦虑“砍不下价”,真正的专业,是用数据说话、用流程控险、用合作共赢。你在采购中遇到过最“憋屈”的事是什么?评论区聊聊,点赞最高的朋友,送你一份《供应商风险排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