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从中越经济战略对接看供应链协作的"拆围墙"智慧

近日中越联合声明中"加强经济战略对接"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在河内举行的会谈中,双方特别强调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这一细节折射出全球化新阶段的核心命题——如何构建更高效的跨国协作网络。


4.png


供应链的"语言壁垒"现象

在越南海防市的某中资工厂,曾发生过典型的文化冲突:中方管理者习惯用"尽快"表达紧急需求,而越方员工按字面理解为"有空时处理"。这种沟通误差导致价值300万美元的电子元件延误交付。类似案例揭示了一个专业痛点:供应链协作中,标准化沟通体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专业采购人员的"翻译"职能

现代采购专家实际承担着多重角色:

- 需求解码者(将业务语言转化为技术参数)

- 文化调停者(平衡不同国家的商业习惯)

- 风险预警员(识别潜在沟通陷阱)

美国采购协会的CPPM认证体系特别强调"跨文化谈判技巧"模块,正是基于这类实战需求。其六大核心课程中,供应商管理与合同谈判两门课就占据42%的课时比重。

数字化时代的协作升级

敦煌网在美国的意外走红(APP排名从352飙升至第2)提供了新启示:跨境电商平台正在重构供应链沟通方式。智能系统可自动转换:

- 计量单位(如英寸与厘米)

- 贸易术语(如FOBCIF

- 法务概念(如不同国家的违约金条款)

从国家战略到个人能力

曹德旺先生提出的"拆围墙"理念在供应链领域尤为适用。职业采购人员需要:

1. 建立标准化沟通框架(如统一的RFQ模板)

2. 掌握跨文化工具(包括时区管理工具)

3. 培养风险预判能力(政治/物流/汇率等)

某跨国企业采购总监分享:"我们的CPPM持证团队在东盟项目中将交货延误率降低了67%,关键就是提前做了沟通协议标准化。"

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共舞提醒我们:当中国制造遇上越南速度,当东方含蓄碰上西方直接,唯有专业化的沟通桥梁才能让供应链真正"不断链"。或许正如某位资深采购人所言:"最好的合同不是最严苛的条款,而是双方都能准确理解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