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供应商可持续性评估:卡在“合规”和“成本”之间的采购经理,如何破局?

上周五,某知名快消品牌被曝“供应商违规排污”,#品牌致歉声明#连夜登热搜。评论区一条采购经理的留言扎了心:“我们筛了3轮供应商,查过环评报告、签了合规协议,结果还是‘翻车’——现在做采购,既要保成本,又要盯环保,还要防‘表面合规’,这活怎么干?


4.99 (3).png


痛点共鸣:从“查环保”到“防风险”,采购的三重焦虑

这条留言,撕开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真实困境:当“可持续性”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企业和采购人员正面临三重考验。

1.合规门槛“水涨船高”:2024年《企业供应链ESG管理指南》出台,要求不仅查供应商“有没有排污许可证”,还要看“碳排放数据是否透明”“员工权益是否达标”——一份评估报告要翻12个维度的资料,新手采购直接“蒙圈”。

2.成本与可持续的“跷跷板”:某制造业调研显示,符合高可持续标准的供应商,报价平均高出行业20%。小厂咬牙选低价,怕被政策“秋后算账”;大厂选高价,又被老板追问“利润去哪了”。

3.“表面合规”防不胜防:有采购同行吐槽:“去年审了家供应商,车间挂着‘绿色工厂’奖牌,结果暗访发现,他们白天用合规设备,晚上偷排污水——查资料是‘优等生’,实际是‘两面派’。”

专业破局:可持续性评估的“3步实战法”

别急着焦虑!我们调研了10家“零翻车”企业的采购团队,总结出一套可落地的评估逻辑——不是“查得严”,而是“查得准”。

第一步:先定“核心权重”,别被资料“带偏”

某新能源车企的采购总监分享经验:“我们把供应商分成三类:战略级(占成本60%)、重要级(占30%)、普通级(占10%)。战略级供应商必须全维度查(环保、员工、治理),普通级重点盯‘突发风险项’(比如是否在洪水高发区)。”

关键动作:用Excel做个“供应商分级表”,按“合作金额×替代难度×风险影响”打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二步:“明查+暗访”双验证,戳穿“表面合规”

某跨国零售企业的“防套路”绝招:

明查: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碳足迹报告”(非自家出的),并交叉核对水电费、原材料采购量是否匹配;

暗访:派“神秘访客”以求职者身份进车间,观察工人是否戴防护装备、食堂卫生是否达标(真实案例:某供应商曾因“暗访发现宿舍甲醛超标”被直接淘汰)。

第三步:用“动态数据”代替“静态报告”

很多企业的误区是:签完合同就“万事大吉”。但某家电龙头的做法更聪明——他们和供应商共享“可持续性管理系统”,每月自动抓取3类数据:

环境:废水排放量是否超标(连到当地环保系统实时监控);

社会:员工离职率是否异常(突然升高可能暗示福利问题);

治理:是否有新的法律纠纷(通过企业信用平台自动推送)。

价值升华:可持续性不是“成本项”,是“长期保险”

回到开头的案例:那家因供应商排污被曝光的品牌,股价3天跌了8%,而另一家提前3年优化可持续评估的同行,却在财报里写着:“因供应链ESG达标,获银行绿色贷款优惠,年省利息500万”。

这印证了一个真相:可持续性评估不是“为了应付政策”,而是为企业买“长期保险”——它帮你筛掉“迟早会翻车”的供应商,留下“能一起走更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