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供应商总掉链子?这套管理制度让合作从“开盲盒”变“稳交付”

上周,某新能源车企因核心电池供应商突然断供登上热搜。评论区一位制造业老板的留言扎了心:“我们工厂90%的问题都出在供应商——签合同前拍胸脯保证,交货时质量打折扣;合作3年没涨过价,突然说‘成本太高要涨价’……选供应商像开盲盒,管供应商像哄孩子,太难了!”


6.18 (4).png


这句话,我猜戳中了无数企业主和采购人的痛处:供应商管理,早已不是“选对人”就万事大吉,而是贯穿合作全周期的“系统工程”。

从“选不对”到“管不好”,企业的三重困境

为什么供应商总让企业“又爱又恨”?我们采访了20家中小企业后,总结出三大日常难题:

前期筛选:信息迷雾里“赌概率”

“看官网资质齐全,实地考察时工厂干净,但交货第一批就发现偷换原材料——这种情况我们遇到3次了!”某机械制造公司采购主管说。

很多企业依赖“熟人推荐”或“价格比价”选供应商,却忽略了资质真实性、产能匹配度、历史履约记录等关键信息。

中期管理:合作后“管不住”

签完合同就“放羊”,是多数企业的通病。某食品厂曾因供应商私自更换包装材料,导致3000箱产品被质检部门通报;某电商品牌因供应商交货延迟7天,错过大促节点损失超百万……

后期优化:“一锤子买卖”没未来

“合作3年的供应商,从来没评过等级;出了问题只知道罚款,从来没想过一起改进。”某家居企业负责人坦言,这种“ adversarial(对抗式)”关系,让双方都陷入“越做越累”的恶性循环。

从“救火”到“预防”,一套可落地的管理制度

某电子制造龙头企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用“3+2+1”供应商管理制度,将质量问题率降低40%,交付准时率从75%提升至95%。这套方法拆解开来,普通企业也能照搬——

第一阶段:准入管理(合作前)——用“5维画像”筛掉80%隐患

别再只看价格!建议建立「供应商准入评分表」,从5个维度量化评估:

资质硬实力:营业执照、行业认证(如ISO)、专利/技术壁垒(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

产能匹配度:日/月最大产能、当前订单饱和度(避免“接了单却做不完”);

历史履约记录:近1年交货准时率、客诉率(可要求提供前3家客户的联系方式验证);

风险抗压力:是否有备用生产线?原材料供应是否依赖单一渠道?(极端情况如疫情、自然灾害时更关键);

文化契合度:合作理念是否一致(比如你重视“长期稳定”,对方却只看“短期利润”)。

小工具:用Excel或供应商管理系统(如XX平台)建立“准入档案库”,所有评分留痕,避免“凭感觉决策”。

第二阶段:动态管理(合作中)——用“3张表”把风险消灭在萌芽

签约不是终点,而是管理的开始!某医疗器械企业的做法是:每月更新3张表,让问题“无处可藏”:

交付跟踪表:记录每批货的下单时间、承诺交期、实际到货时间,延迟超24小时自动预警;

质量反馈表:每批货抽检合格率、客诉率(如“某批次螺丝公差超标率15%”),连续2次超标启动整改;

成本记录表:原材料价格波动、运输费用变化(如“铜价上涨10%可能影响下季度报价”),提前3个月沟通调整空间。

案例:某汽车零部件厂曾因未跟踪供应商的原材料涨价,导致合作半年后对方突然提价30%,最终因成本超预算丢失客户。而用“成本记录表”的企业,提前3个月协商“价格共担”,顺利化解危机。

第三阶段:分级优化(合作后)——把“交易关系”变成“伙伴关系”

每年做一次“供应商分级评估”,将供应商分为「战略级」「优质级」「潜力级」「淘汰级」,资源倾斜更高效:

战略级(前20%):共享市场需求预测、联合研发新品,甚至投资共建产线(如丰田与电装的长期绑定);

优质级(中间60%):定期培训(如质量管控标准)、开放客户反馈数据,帮助提升;

潜力级(后15%):设定3个月整改期,未达标则列入淘汰清单;

淘汰级(5%):终止合作,记录“黑名单”避免二次合作。

好的供应商管理,是“双向成就”

回到开头的热点,某新能源车企最终用这套制度“转危为机”:他们没有直接换掉断供的供应商,而是派团队驻厂协助解决产能问题,同时将该供应商纳入“潜力级”整改名单。3个月后,供应商产能提升50%,双方合作反而更紧密了。

这让我想起一位供应链专家的话:“供应商不是‘乙方’,而是‘共担风险的合伙人’。好的管理制度,不是用来‘约束’,而是帮双方‘走得更远’。”

如果你也在为供应商管理头疼,不妨试试今天提到的“3+2+1”法——从“选对人”到“管好人”,从“管好人”到“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