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SCM政策

供应链强市优势何在?

日前,由我国政府首次举办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在杭州召开,并发布了“杭州倡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在会议前后,中国政府密集出台相关一系列供应链政策。先有商务部、工信部等八部门推出15家全国第二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后有工信部推出12家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何推进城市供应链发展?供应链强市优势何在?  

高位布局

试点政策逐步推进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和最大的消费者市场,有着全世界最广泛、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论坛上代表中国企业发言时说。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议名单中,武汉、杭州、成都等12个城市入围。

不只是工信部在推进城市供应链。去年7月,为加快推进城市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展,商务部、工信部、中物联等8单位联合发文,公布首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10个示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张家港、杭州、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914日,商务部公示了2022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这是全国第二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包括天津、石家庄、包头、哈尔滨、舟山、蚌埠、福州、济南、寿光、郑州、江门、成都、昆明、西安、银川15个城市。至此,商务部牵头包括工信部等八部门一共推进25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上海.jpg

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的12个城市,对城市供应链发展有何意义?其一,政策将推进城市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式供应链。试点城市可依托国家主要区域战略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载体,构建集群协同的城市或城市群供应链生态体系。比如华为、中兴等制造企业与准时达供应链、越海全球供应链等会务企业构建的智能通讯供应链集群。其二,政策推进城市供应链升级,形成数字化供应链。试点城市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以城市为承载单位,构建数字化城市供应链体系,比如菜鸟物流构建以杭州为中心的数字化消费供应链;京东物流与美团配送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数字化消费供应链。

长三角地区

强在“链长辐射型”供应链城市群

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五城是长三角一体化融合的受益者,整体来看上海具有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双中心”的超级主导地位,上海港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集装箱港,浦东机场长期位居中国最大货运机场。这使得上海像长江经济带区域供应链的“链长城”,也是长三角区域供应链的“链长城”,上海与周边城市供应链成为“链长辐射型”的供应链城市群。

早在20215月,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简称《方案》),以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旨在根据不同城市特点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形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基础良好、城市功能完善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此举一方面可以避免有产无城的“产业孤岛”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制造业产业集群“硬实力”,推进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不断优化城市供应链布局,推进“链长制”牵引资源高效配置。

嘉善县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为避免半导体产业重叠发展、同质竞争,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定位产业分工,研发设计在上海,芯片制造在苏州,封装测试在嘉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长三角地区综合服务和平台服务引领能力较强。全球最大的数字物流平台企业菜鸟物流位居杭州,全球最大的航运物流企业中远海运集团位居上海,全球最大的快递物流企业集群位居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

强在“创新引领型”供应链城市群

深圳、佛山、广州所处的大湾区是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是国际中间品贸易、最终品贸易的关键枢纽,更借助积聚的华为、中兴、比亚迪、格力、大疆等创新型科技供应链龙头企业,及积聚的顺丰供应链、怡亚通、准时达等中国创新型供应链服务龙头企业,成为具有供应链创新活力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部部长王福强表示,“就大湾区承担的战略使命来说,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基础性支撑。”

王福强还提到,未来大湾区可在全国率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优化升级工作,支持头部企业牵头构建产业链生态,并力争布局更多科技基础设施,更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倾斜。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还将在四个方面加强区域产业促产业链的建设工作。一是可在全国率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优化升级工作。可依托自身产业规模、配套能力、先发优势,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兴产业链;与其他地域形成分工不同、各得其所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更具黏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抓住头部企业,支持其牵头构建产业链生态,积极出台政策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三是要高度重视衍生公司的集聚和支持问题。从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角度出发,大湾区有必要出台必要的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这些衍生公司的集聚发展。四是采取必要措施来确保初级产品的保供问题。作为国家主要的用能区域,大湾区必须确保用能安全。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角度,大湾区有必要建设一个巨型国际能源港,采用境内关外等政策,建设成为面向RCEP成员国的国际能源资源配置新枢纽,提升大湾区在国际上的战略能级。

京津冀地区

强化“央地协同型”供应链城市群

作为中央企业总部集聚地,截至20226月,有73家央企总部在北京,更多在国家战略资源和支柱型产业供应链上呈现较强实力。京津冀形成央企与地方企业,央企与地方产业协同的“央地协同型”供应链城市群。

比如能源供应链有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航空航天供应链如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空工业等巨头,运输设备供应链如中车(高铁)、中船(轮船)、中国商飞(飞机)等。此外,北京也有小米、美团、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保持一定创新活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8年来,区域在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供应链,优化存量、做强增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统筹协调,强化产业协同整体推进。京津冀经信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定期会商机制,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项目落地、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强化工作衔接,促进产业深度有序对接。部分央企把产业资源向河北等地转移。二是深化合作,协同构建产业发展链条。京津冀三地经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提高配套率,制定供应链“B计划”,发布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设置125亿元货币政策资金额度,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省唐山市和保定市等12个城市(区)组成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三是共建园区,加速建设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载体。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建设。数据显示,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自2014年以来,已签约北京项目434个,协议总投资约6000亿元)、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160余个项目落户,其中签约北京医药企业98家,总投资276亿元)。四是协同联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发展。北京市经信局共组织与廊坊北三县调研对接、推介交流活动十余次,累计签约20余个,北投大厂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中化金茂数字创新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已经在北三县立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显。

城市供应链的发展,无非依托于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经济”和“生活经济”。一类是基于消费经济,依托消费互联网,形成消费供应链服务,相对来说更多为民营企业主导。这类供应链跟城市人口积聚、城市通行便利等密切相关。另一类是与产业经济,依托产业互联网,形成不同的产业供应链服务,更多为大型物流国企业主导。